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作为中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后一颗星,这颗卫星有什么不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介绍,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空间段由MEO卫星(地球中圆轨道卫星)、IGSO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GEO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3种不同轨道的卫星组成,包括24颗MEO卫星,3颗IGSO卫星和3颗GEO卫星,共计30颗。
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谢军介绍,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空段由三个不同轨道的MEO卫星(地球轨道卫星)、IGSO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GEO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组成,其中MEO卫星24颗,IGSO卫星3颗,GEO卫星3颗。
北斗三号全球组网的最后一颗星是GEO卫星。所谓GEO卫星,就是这颗卫星保持与地球自转相同的速度,与地球相对静止。
这颗卫星是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的第三颗静止轨道(GEO)卫星,被亲切地称为“吉星”。因为它在“吉星”家族中排行第三,所以也得到了“吉星”的称号。
作为闭幕星,这颗卫星有着特殊的意义。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陈表示,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完成,也标志着北斗“三步走”战略任务圆满完成。同时,这意味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点工作从工程建设转向保持稳定运行和提高服务水平。
据谢军介绍,与灵动活泼的MEO卫星和优雅的IGSO卫星相比,GEO卫星家族则静静地驻扎在地球上空3.6万公里的天江,从高空凝视着其他卫星“兄弟”的工作。虽然他们有十八般武艺,但他们赋予自己更重要的使命——为提高北斗导航系统的技术指标提供增强服务。
“吉星”作为北斗卫星家族中的“大块头”,个个体型庞大,体格健壮。它是利用我国现役较大的卫星平台之一东方红三号B(导航)卫星平台研制的。“强大的运载能力使得这颗最终的星和之前已经入轨的GEO卫星一样,拥有无线电导航、无线电测量、星基增强、精确单点定位、功率增强、站间时间同步和定位六大技能。GEO相对于地球是固定的,卫星信号可以持续稳定地覆盖一定区域,可以为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用户提供导航和增强服务。”谢军说。
陈用三个特点总结了这次发射的“吉星”:功能多、精度高、容量大。
GEO卫星家族沿袭了北斗系统最鲜明的特色,有源定位和短报文通信,是中国北斗系统的创举。所谓有源定位,即利用无线电测定技术。这可是北斗特有的“基因”,通过两颗GEO导航卫星联手,不仅能回答用户“我在哪儿”,还能告诉关注着用户行踪的相关方“你在哪儿”——这在搜救、渔业等领域被广泛应用,是保障民生安全的“千里眼”。其短报文通信能力相比于北斗一号、北斗二号有显着提升,信息发送能力从一次120个汉字提升到一次1200个汉字,还可发送图片等信息,应用场景也更为丰富。
GEO家族继承了北斗系统最鲜明的特点,如主动定位、短报文通信等,是我国北斗系统的开山之作。所谓主动定位,就是利用无线电测量技术。而北斗这种独特的“基因”,通过两颗GEO导航卫星的共同努力,不仅可以回答用户的“我在哪里”,还可以告诉关注用户行踪的相关方“你在哪里?”这广泛应用于搜救、渔业等领域,是保障民生安全的“千里眼”。与北斗一号和北斗二号相比,其短报文通信能力显著提高,信息传输能力由一次120个汉字提高到1200个汉字。还可以发送图片等信息,应用场景更加丰富。
此外,北斗三号的服务能力是北斗二号的10倍。在通信、电力、金融、测绘交通、渔业、农林等领域,让更多人享受到北斗导航系统的普遍服务。同时,它还提供基于卫星的增强服务(SBAS),这将确保安全和持续使用导航服务,同时按照国际民航标准提供高精度导航服务。
据了解,今年3月发射的第二颗GEO卫星就位后,验证了北斗系统新体制下的主动定位功能,拉开了无线电测量功能全面升级的序幕。三颗“幸运星”全部收集后,将在赤道上开启更广阔的距离,为“一带一路”沿线更广阔的区域提供服务,北斗的特色服务将跃上新的高度。此次任务是北斗三号全球组网收官之战,也是继3月9日发射第54颗北斗导航卫星后,在疫情防控和质量严峻形势下的一次重要航天发射任务。自始至终都吸引了各方的关注。
自4月2日进驻发射场以来,试验队近两个半月的发射场经历,是北斗历次发射场任务中连续驻留时间最长的一次。尽管在发射场的时间延长了,但队员们的工作节奏并没有放缓,反而更加紧张。我们主动增加代码,收紧代码,完善代码。我们一遍又一遍的解读和验证数据,确保卫星上天没有任何隐患。
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总设计师谢军做了一个统计:自2017年北斗三号首颗双星成功发射以来,北斗团队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完成了30颗卫星的发射(其中12颗卫星为一箭双星发射)。
特别是2018年连续成功发射18颗卫星,20天左右发射一颗卫星,创造了国际导航卫星发射史上最快纪录。中国航天员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北斗三号卫星软件和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星上重构,其自主健康管理、性能优化和升级能力也使北斗卫星更加智能和开放。
谢军表示,目前,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国外所有卫星导航系统在下一代系统或升级设计中,都会将提供特色服务作为发展方向。中国的北斗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可见中国的大国担当。
◎来源|综合中国青年报、中国航天报
◎图片|中国航天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47656099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