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硕
国家统计局2月28日发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男性人口比上年减少46万人,女性人口比上年增加94万人。有媒体梳理历史数据后发现,2021年是近60年来(自1962年以来)中国男性人口首次减少的一年。
中国男性人口首次出现减少,这是受出生人口指数变化和死亡率波动的影响。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不断下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一年内活产男孩数与活产女孩数之比)为111.3,比2010年下降6.8。出生人口性别比同时下降,意味着2021年中国男性新生儿数量将减少。另一方面,2021年的死亡率比2020年上升了千分之0.11,死亡绝对人数在16.5万上下波动。
相反,中国女性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女性平均寿命进一步延长。中国女性平均预期寿命从2010年的77.37岁提高到2020年的80.88岁,比世界女性平均水平高4岁。另一个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7.9岁。
染色体结构、激素分泌等生物条件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此外,中国女性在生活习惯上比男性更健康。目前,我国非传染性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已超过80%,吸烟和饮酒是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重要诱发因素。调查显示,我国女性吸烟率为2.4%,男性吸烟率高达52.9%。各年龄段女性饮酒率也明显低于男性。
出生性别比持续下降是性别结构平衡的重要表现。这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生育观念的改变,如“重男轻女,养儿防老”思想的弱化,以及当前婚姻“买房筑巢引凤”的先天压力,抬高了养男孩的成本。另一方面得益于社会进步,促进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比如,各类高等教育领域女生比例已经超过男生,在部分工科专业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平均受教育水平性别差距持续缩小;女性就业渠道和保障体系也不断完善,女性从业人员占全社会的比重超过40%。非医学胎儿性别鉴定等“两害”现象持续减少。种种因素使得“男女平等”、“生男生女也一样”的观念深入人心。
男性人口在过去60年中首次减少。会不会是未来适婚人口比例优化的重要转折点?这个问题还有待观察。从年龄分布来看,随着男女平均预期寿命差距的扩大,未来女性人口比例增加主要在60岁以上人群,而不是年轻人;从地区分布来看,虽然2021年我国总人口性别比已降至104.88,但我国部分省份仍存在性别比明显偏高的失衡问题。从城乡分布来看,全国31个省份的农村人口性别比都大于100,而很多大城市的适婚群体却处于“女多男少”的局面,催生了大龄农村男性结婚难等“婚姻挤压”现象。对于未来适婚育龄人群的匹配,上述问题仍是不确定因素,需要政策的合理引导。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47656099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