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凡
自去年7月“双降”政策出台以来,很多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心态还在调整过程中:觉得孩子小的时候背负着沉重的学业负担,也为孩子的未来担忧。校外培训的“虚火”明显下降,但家长的“心火”却难退。全国人大代表朱永新建议,要塑造“能力胜于学历”的风尚。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骄傲,承载着家庭的希望。父母希望他们长大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什么是好工作呢?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根深蒂固的想法依然是考“公考”“公招”,成为公务员,进入体制内。
按照目前的招录政策,想进体制内,既需要“全日制”,也需要“本科”。在设计上,这一政策已经过早地将很多“职高生”挡在了门外,不仅让他们无法报考,也不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和深造,让终身学习和社会教育失去了动力和市场,不利于人才的涌入。
或许正因为如此,一些家长,尤其是孩子学习落后的家长,面对滚滚而来的“双减”政策,基于孩子的前途命运,不得不忧心忡忡,“心火难退”,焦虑依旧,与“双减”政策相抵触。
“双减”政策意在缓解教育焦虑,回应社会需求,遏制资本在教育领域的野蛮生长,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断增强学生适应未来需求的能力,为中国赢得未来做出长远规划;它涉及到千家万户,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如果不能解决社会认知的问题,不仅可能导致个别家长的抵触情绪,使其“质疑”这一政策,还可能导致地方的反弹,不利于这一好政策的进一步正面效应。为解决“意识问题”,政府应发出强烈信号,并推出新措施。
被称为“国考”的公务员招考,不仅千军万马,而且备受关注。不如拿出实际行动,从全民关注的“国考”开始。说明党和政府不拘一格,逐步形成“重能力轻文凭”的良好趋势,帮助家长消除“内火”,打消所有家长的顾虑。
一是要稳步取消公务员报考中的学历和专业限制。在保证公务员素质不降低的前提下,从不需要专业技能的岗位开始,逐步取消“全日制本科”的入职要求,打开公务员的入学大门,唤起“重能力”的春风,让有忧虑的家长看到希望,逐步打消忧虑。
第二,在公务员招录过程中,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都要更加注重实用性,将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社会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既让社会看到希望,也让优秀的人梦想成真。
塑造“看能力不看学历”的风尚,符合时代发展趋势,既能有效消除“退不了的父母的内火”,又能促进“双减”政策“开花结果”,提升中华民族的竞争力。因此,党和政府应该高度重视。
◎来源|红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47656099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