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
在“一桥飞架南北,护城河成通衢”伟大诗句的感召下,徐恭一潜心研究,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国桥梁强国做出了卓越贡献!
“建造一座永恒的桥梁。”这是徐恭一的夙愿,也是他34年职业生涯的动力。他总说,做桥梁工程,要有“天长地久”的信念。
多年的努力也让这位55岁的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迎来了自己的收获: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ICE)2018年度国际成就奖;2018年John F. Roblin终身成就奖,这是国际桥牌界最高的个人成就奖之一。
美国人约翰·f·罗布林奖被誉为桥牌界的“诺贝尔奖”。徐恭毅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也是该奖项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大学毕业后,赶上了最近20年全国土木工程建设飞速发展的非常时期。作为一名桥梁工程师,我非常幸运地参与了许多大跨度公路和铁路桥的设计和建设。”徐公义说。
创造多项世界纪录的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江苏五峰山长江大桥、武汉青山长江大桥目前正在紧张施工中。三个项目的总设计师都是徐恭义。“桥的承重力就靠它了,一点也不马虎。”前不久,徐公义来到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施工现场。他一边检查主缆架设速度和线形控制系统,一边向身边的技术人员询问相关施工数据。蓝天下,两座主塔矗立在长江两岸,反射着阳光,显得格外雄伟。爬上桥塔,下了基坑,不一会儿徐恭义就满头大汗。他是工地的常客,熟悉的工友都叫他“徐师傅”。
“徐师傅问了非常详细的关于施工的问题,讲话非常有条理。他每次来都能教给我们很多新知识!”在工人何的印象中,徐恭义态度和蔼,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几句话之后,他就可以和工人打成一片了。据徐恭义介绍,由于大桥所处位置、桥群密集等环境条件,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设计为主跨1700米、两层结构的桥梁。建成后,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双层公路悬索桥。
悬索桥跨度大,意味着其柔性要相对增强,这对桥梁的抗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徐恭义带领团队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对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全桥模型做了四个周期的抗风试验,详细检查桥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不断修改气动外形,调整设计方案。经过反复试验和修改,设计团队最终获得了满意的设计数据,确保桥梁有足够的抗风能力。
“如今,世界十大超长桥梁有一半以上是中国建造的。”徐公义说,从无到有,从跟随学习到自主创新,经过30多年的成长和积累,中国桥梁技术在科研设计、施工制造、设备材料等方面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总结这些项目的设计要点,徐恭义认为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但在这些超级工程中,有一个结构,在徐恭义看来很关键,那就是主缆钢丝。
悬索桥是以承受拉力的缆索或链缆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主缆是承受一定拉力和张力的缆索。主缆承载了桥梁的全部荷载,决定了悬索桥的承载能力。优质钢丝是主缆的核心部件,但由于相关技术被国外垄断,国内使用的超优质原材料长期依赖进口。
因此,近年来,徐恭义大力推动和引导国内相关生产企业提高制造能力,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对超级工程零部件和材料标注“国产标志”。“在安全和经济的基础上,我希望未来中国所有的桥梁建筑材料都能国产。”他说。悬索桥的主缆由钢绞线组成,钢绞线由平行排列的钢丝捆扎而成。钢丝决定了桥梁的跨越能力和受力安全水平。一般来说,桥梁荷载越大,需要的缆索就越多。
像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这样的超级工程,荷载巨大。如果仅仅依靠增加索的数量,会增加主缆的体积和重量,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和挑战。”因此,提高钢丝的强度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徐公义说。
根据桥梁的荷载要求,主缆钢丝的强度必须在1960 MPa以上。但当时强度2000 MPa的超高强度主缆钢丝,国外公司都生产不出来,国内就更不用说了。在设计之初,相关桥梁建设部门的工作人员曾与国内大型生产企业接触,希望有企业能研发生产2000 MPa超高强度钢丝,但回应者寥寥无几。这期间,只有青岛特殊钢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在徐恭义的指导和鼓励下,潜心研究,反复试制,建成了全新的生产线,生产出了符合要求的超强钢丝。经过测试,国产钢丝最终用于超级工程。
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的另一个技术亮点是其全焊接双层钢桁梁设计,这也是该技术在世界悬索桥中的首次尝试。它的优点在于不需要一个铆钉或一个高强度螺栓就可以实现杆与杆之间的连接,既节省材料又方便后期维护。该设计为本工程节约钢材近5000吨,与国际同类型桥梁相比,节约钢材用量10%。这个设计所体现的中国设计的技术水平,是很多国际同行羡慕的。徐恭义坦言,在需求的驱动下,不断更新设计理念,对原有的技术、方法、材料进行创新,是桥梁设计的魅力所在,也是他的兴趣所在。
余年初没有改变主意。迄今为止,徐公毅主持设计了50多座特大型桥梁,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参与设计的汕头海湾大桥开创了中国现代悬索桥的先河,西陵长江大桥实现了中国第一座“一步到位”跨越长江的大桥…
为什么能在这个领域坚持这么多年?徐恭义笑着说:“设计桥梁时,总有未完成和不足之处。认真研究自己经手的每一个项目,力求完美,完善每一个细节,也是我多年的兴趣所在。时间长了,我自然就喜欢上了这份工作。”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因为家里的住房条件,徐恭义每天晚上都要去办公室加班学习。直到门卫不得不拉上大门,锁上门,他才离开。即使在周末,他也要花时间骑自行车去上英语课。这个习惯持续了15年。同事们都说他是这样的专家。
“应该说,正是那段艰苦岁月磨砺了我投身科研的意志和决心。”徐恭义说,现在的年轻工程师,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个人生活条件,都比我们优越很多,但诱惑也更多。
“我认为,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桥梁工程师,你的心中必须有一份对桥梁工程的激情和热爱。”他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47656099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