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球基金会,人才为本。”科技更是如此。在创新发展的时代,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想屹立不倒,拥有话语权,那就是人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7年,全国RD人员总数达到621.4万人。与此同时,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人数已超过1亿。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科技人员不足5万人,“文革”期间进一步萎缩。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带来了科学的春天。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接到参加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时,正在农场养猪。陈佳洱是新中国第一批派往西方国家的留学生。
1966年,他从英国回来,在北京大学研究重离子加速器。后来,陈佳洱回忆说,当他离开北京时,他卖掉了他所有的专业书籍,认为“我的生活不会有加速器”。
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一直是我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肯定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在现在看来并不是什么大事,但对于当时的研究者来说,这是他们地位的重大变化。陈佳洱回忆说,当时许多人听到这个消息时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如果说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种子,那么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就是种子生长的土壤。因此,在改革开放的第二阶段,解放人才、激励人才成为人才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
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吴帅看来,“我国科技人才的贡献是值得称道的”,而这一切都与解放和激励人才的制度推进密切相关。她说:“近年来,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各项措施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结合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改革之初,人才流动不畅的问题在全国非常普遍,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当年就面临这样的困扰。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人才流动的政策文件。长期以来,“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一直是我国人才政策的一个重点。
在解放人才的同时,也鼓励了人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人才奖励、发明创造股权激励等政策不断出台,使人们充满活力,激励各类人才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全国知名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科技进步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才在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在此背景下,培养高层次人才,吸引海外人才是科技不断创新的关键。
1978年,52名年轻学者去了美国。前科技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就是其中之一。他多次强调留学生涯对自己的深刻影响。从此,持续多年的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留学潮,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在向发达国家输送人才的同时,中国先后建立了博士后制度,启动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增强了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能力。
不仅培养人才,也吸引人才。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对此深有感触。他说,早在1994年,中国科学院就启动实施了“百人计划”,开创了中国引进和选拔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先河,并由此形成了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数量稳步增长,人才环境逐步优化,科技人才体系不断完善。这背后是时代的变化,政策的变化,人才制度的不断变化。这些变化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群众的需求,从而取得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喜成就,科技的发展也是创新的源泉。“现在,人才强国战略进入新阶段。要以此为起点,出台一些方案和配套措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吴帅说。
来源|科技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47656099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