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顾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我国科技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但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许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科研人员如何投身基础研究,创造更多领先的原创性成果,进而夯实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础?
由科技部、北京市等7部委联合组建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北生院),被誉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北生所成立15年来,一直致力于原创基础研究。它不仅取得了许多原创性突破,而且在生命科学的许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成果转化方面也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有望为癌症、乙肝、肺纤维化、生殖系统衰老等重大疾病的治疗做出中国的贡献。
前不久,记者前往北生所深入采访,探寻科研人员投身原创研究的密码。
北生院位于北京北六环附近的昌平北京生命科学园。与周边近几年新建的楼房相比,这栋四层小楼显得十分不起眼。当我们走进一楼安静的大厅,仔细浏览实验室主任们的成果介绍时,不禁肃然起敬——
王晓东实验室致力于阐明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细胞凋亡的关键分子机制,证实了程序性坏死途径是生殖器官程序性衰老的生化过程,为寻找包括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在内的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相应的治疗途径开辟了道路。
邵峰实验室重点研究了病原菌感染宿主的分子机制和宿主的先天免疫防御,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细胞烧焦可以高效诱导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活性,为发现导致相关疾病的根本机制找到了许多新线索。
罗实验室研究哺乳动物奖赏与惩罚的神经回路机制,特别是中缝背核和内侧缰核两个脑区的功能及其连接的神经回路,为研究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打开了希望之门。
龚文实验室在干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命运选择等行为的分子调控机制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为肠道肿瘤、代谢性疾病等肠道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行政部副主任黄松告诉记者,截至2020年12月,北生院自主发表高水平论文500余篇,其中48篇发表在《自然》、《科学》、《细胞》上,授权专利近40项,在国内外同规模生命科学研究机构中处于领先地位。
我们在会议室一直等到10: 30,这时主任王晓东、副学术主任邵峰、李文辉、唐楠等实验室主任匆匆赶来。原来他们刚刚结束了两个实验室主任候选人的视频面试。
北生院每年都会从数百名全球申请者中筛选新的实验室主任。一是由资深研究员组成评选委员会,不到1%的申请者进入第二轮;之后,王晓东、邵峰与资深研究员一起面试,听取候选人自我介绍,并进行详细的现场问答;最后评选委员会综合评分,选出最佳人选。
“作为导演,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招人。”王晓东告诉记者,北生院最大的特点就是“选人不选题”。“我们看重的不是你打算做什么具体课题,而是你是否真的对科研充满热情,能沉下心来做最有挑战性的研究。”
“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具体有什么标准不好说。”邵峰补充道,“我们只是看看你能做什么,你愿意做什么。这两点比你以前做过的事和现在做的事更重要。”
新的实验室主任到岗后,绝不会干涉做什么研究,怎么做,也不会问什么时候出成果,发多少论文。
“我在研究所4年了,小东和邵峰还没来过我的实验室。”80后实验室主任韩婷告诉记者,2017年刚到北生所的时候,手上没有任何课题,也没有想好自己从事什么样的研究。“那时候我的博士后已经写完论文了,小东对我说,‘一定要跳出原来的框框,做点不一样的东西。’”
邵峰在实验室与学生交流。图片|北生所在邵峰实验室与学生交流。图片|北生院
实验室启动后,韩婷逐渐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研发出新的抗癌小分子药物。经过几年的攻关,他发现“利用‘分子胶原理’研制药物,可以使两种蛋白质‘粘’在一起,一种可以改变另一种,从而影响人体机能。”韩婷介绍,虽然还需要进一步“积累”,但“分子胶”已经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和韩婷一样,北盛所其他很多实验室主任也是在实验室成立后才逐渐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然后自己决定课题,自由探索。从最初对艾滋病病毒和冠状病毒的研究,李文辉转向了一个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能否成功的课题——寻找乙肝病毒的受体和相关药物研发;博士后期间研究血管和气管发育的唐楠,现已转向肺损伤后再生的研究,在肺泡再生障碍和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陈婷的研究项目已经从干细胞减少到皮肤干细胞和毛囊干细胞。
“基础研究,尤其是真正的原始创新,很难写在纸上,按计划进行。只有在科学家的大脑中不断酝酿、大胆探索、灵活调整,才能在一个非常动态的过程中取得突破。”
在王晓东看来,在科学高度细分化、专业化发展的今天,开展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靠“命题”和“计划”的方式很难做出原创性的成果。“做基础研究就像园丁种花一样。只要挑选出最有创造力、最有上进心、最有能力的年轻科学家,给予他们充分的思想和物质自由,假以时日,他们自然会做出一流的原创成果,种下一座百花齐放的花园。”
邵峰是第一个加入北盛所的实验室主任。当时北生所还没有正式挂牌,建筑是空空,周围是农田。问他为什么会看中这片“荒地”,邵峰想了一下说:“因为一个承诺。”
那是2005年下半年,在哈佛医学院完成博士后工作的邵峰在《细胞与科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许多顶尖机构邀请了他。但经过王晓东的面试,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生院。
王晓东的承诺是:来北盛不用担心资金,不用到处跑关系,申请项目。研究所连续五年每年给你200万元资金支持;你的钱怎么花,由你自己决定。只要是用于科研,花太多也没关系。
这种经费支持方式就是北生所探索实施的科研经费合同制。
据王晓东介绍,北盛所目前有26个实验室,13个技术援助中心,总人数近800人。”在科研经费的分配上,我们从一开始就实行定额包干.”
具体做法是:新招聘的实验室主任为研究员,每年科研经费200万元;2005年通过评审,实验室主任晋升为高级研究员,科研经费增加100万元;第二次五年评估,实验室主任晋升为高级研究员,科研经费又增加了100万元。
当谈到研究经费时,实验室主任似乎很放松。这里不用担心科研经费,唯一担心的是如何做好科研。不用花很多时间精力找钱,也不用打报告买仪器。更重要的是,你不用像会计一样,年初做一个煞费苦心的预算,年底做一个对账和报销。北生所的科研经费不仅长期稳定,而且灵活多变。前五年花不完的钱,可以自动结转到下五年;哪个实验室的科研经费不够,可以跟其他实验室调剂。
科研经费承包,实验室主任会乱花钱吗?
王晓东的承诺是:来北盛不用担心资金,不用到处跑关系,申请项目。研究所连续五年每年给你200万元资金支持;你的钱怎么花,由你自己决定。只要是用于科研,花太多也没关系。
“我们有严格的制度。”黄松介绍,北生有严格的财务“事后把关”:实验室购买试剂、耗材的费用以及学生、博士后的差旅费,凭实验室主任签字即可报销;实验室主任的差旅费报销应由副行政主任签字;行政部的财务会计每个月都会给实验室主任每个实验室的支出明细,每一笔钱做的每一件事都一清二楚。
在王晓东看来,原创性研究挑战人类的认知极限,难度大,难度高。只有长期致力于此,才能有所突破。因此,要尽可能创造良好的条件,让科研人员安心从事科研工作。
这种支持也体现在“阳光工资”上。北盛所实行年薪制。实验室主任的收入既不与论文挂钩,也不与“帽子”挂钩:实验室主任分为研究员、高级研究员、高级研究员三类。年薪分别为30万元、40万元、50万元,相当于美国同类研究岗位工资的70%。考虑到物价上涨等因素,近年来实验室主任的年薪有所上调。事实上,10年前北生院的年薪还是很可观的,现在却落后于国内很多高校。能留下人才的,是它的科研环境和创新文化。
王晓东的想法是:一流的人才应该有一流的待遇,让他们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如果他们被迫在科研经费上下决心,这不仅会损害科学家的尊严,也不利于他们对科研的投入。
2012年11月,李文辉实验室发表了一篇关于乙肝病毒受体的论文,立即在国际同行中引起轰动。这种受体相当于乙肝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钥匙”,是研发乙肝药物的理想靶点。要知道,全球慢性乙肝患者超过2.4亿,其中中国约有3000万人,每年约有35万人死于慢性乙肝相关疾病。
这时,李文辉回到中国,加入北生院工作了六年。
邵峰在实验室。图片|北生所邵峰在实验室里。图片|北生院
“你该准备材料,参加国际评估了.”王晓东几次提醒李文辉。
在北生所,既没有年中工作检查,也没有年终绩效考核,五年一次的国际评比是北生所对实验室主任的唯一考核。这个唯一的评估是极其严格的。据一位实验室主任说:“求职面试时听了小东的评价方法,汗都下来了。”
具体做法是:新建实验室运行五年后,实验室主任本人提供五年工作总结材料,王晓东和邵峰将材料发给约10名国际同行,要求他们书面回答三个问题:1 .根据过去五年的工作情况,这个人在你的研究机构能得到提升吗?2.这个人5年的研究成果对你的科研有影响吗?3.根据他五年来的所作所为,以及未来打算做什么,他能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导者吗?国际同行对被评科学家是匿名的。
为什么要接受国际同行的匿名评价?王晓东回答:一是保证评价水平,二是杜绝人情往来。
北生院规定实验室首次评估必须通过前两个问题;在第二次评估中,这三个问题都必须通过。也就是说,实验室主任前五年必须“国际知名”,后五年必须“国际领先”。
北生所还规定,通过评审的实验室主任可以续聘,职称和科研经费晋升一级;如果没通过,就不续签了。如果实验室主任自动离职,你就得把刚来时领的80万住房补贴退回去。
据报道,到目前为止,大约有20%的实验室主任因为没有通过评估而离职。
大家都是同事,为什么考核要这么无情?“如果没有考核,我就走。”王晓东说,“科研是人类的智力竞赛,必须尊重规则,优胜劣汰。一流的科研条件和充分的科研自由,必须用一流的成果来验证。”
事实上,北生院的评估是“既无情又有情”。由于表现突出,邵峰在第四年通过了国际评估,从研究员晋升为高级研究员。因为李文辉忙着研发乙肝药物,第一次评估拖了两年;三个问题他都通过了,一次测评就从研究员“跃升”为高级研究员。
实验室主任们对这个评价非常赞赏。“北生院的考核既严格又简单,就是以学术论英雄。要看你做得好不好,不算卷子,也不看‘帽子’。”唐楠告诉记者,“你在学术上并不强硬。你的意思不是‘填国内空白’,而是要和国际做个对比。”
北生院,除了有形的评价压力,还有无形的文化熏陶。以“追求卓越、平等民主、严谨求实、共享合作”为特征的科研文化,激励和鼓舞着科研人员在险峻的山路上奋勇前进,攀登科学高峰,而不必鞭策自己。
“在你们实验室做这个项目的意义是什么?”“实验结果可靠吗?”……在北生所的实验室主任座谈会上,经常听到类似的问题。
除了每年夏天的年度学术会议和不定期的科学家学术报告会外,北生所每周都会举办一次实验室主任学术研讨会。大家介绍自己的研究进展,然后互相评论讨论。
“每次研讨会我都有些尴尬。”高级研究员唐楠告诉记者,“每次轮到我讲课,我比在国际会议上做报告还要紧张。但是这种‘敲打’对我特别有帮助。它促使我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每一篇论文都要经得起考验。”
北生院规定实验室首次评估必须通过前两个问题;在第二次评估中,这三个问题都必须通过。也就是说,实验室主任前五年必须“国际知名”,后五年必须“国际领先”。
王晓东和都是领导,都是院士,但没有人叫他们“王主任”、“邵主任”,更没有人叫他们“王院士”、“邵院士”。每个人都直呼其名。
包括新来的年轻人在内,所有实验室主任的实验室面积都和王晓东、邵峰的一样大。
不管多知名的专家来做学术报告,都是和学生一起在食堂排队吃饭,自己找地方吃饭…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的本质是怀疑,即挑战权威,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王晓东认为,“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是平等,有平等才有批判。”
严厉的批评和理性的判断并没有阻碍实验室主任们的坦诚分享和密切合作。在北生所,实验室、老师、学生之间科研上经常有分享和合作,谁也没有隐瞒什么。
无形的文化催生了你追我赶的科研氛围。“我当初选择北盛所,是因为这里有一群聪明勤奋的同事。”陈婷告诉记者,“当我知道我的同事们在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时,我会反思我是否在做真正的科学。如果你拿不到像样的东西,你都不好意思留在研究所。”
蛋白质中心主任陈涉,2004年加入北生所筹建,可谓是研究所里的“老人”。说起北盛所的特点,他用了“朴实”二字:“这里的人都是来搞科研的。如果你有别的想法,就不应该来这里。而且北生院总能吸引到真正对科学感兴趣的人。”
回顾北盛所15年的发展,王晓东的体会是,中国科学家能做出世界级的原创性成果。
“全世界的科研成果都摆在一个大桌子上,供全人类共享。以前能放在台面上的少,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多。”王晓东说。
◎来源|人民日报(有删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47656099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