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陈余
还记得之前“水氢发动机”的大新闻吗?“车辆上的水可以产生氢气,车辆只需加水即可行驶”,“不仅环保节能,续航能力也很强,一次加水续航里程可超过500公里”…如此“爆炸式”的技术亮点,让庞庆年的杭州青年汽车有限公司一度成为网络名人,却引来诸多质疑之声。
牛皮吹得再大,总有吹的时候。人民法院公告网11月10日公布的一份破产文书显示,“因杭州青年汽车破产财产已分配完毕”,依法决定杭州青年汽车破产程序终结。此外,今年6月,浙江青年莲花汽车有限公司的破产财产也已分配完毕,进入破产程序。这意味着曾经因为“水氢发动机”而风靡一时的年轻汽车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从此,世界上再也没有“青年车”了。说实话,无论是“青年汽车”的破产,还是庞庆年的“限制消费”措施,都不算苛刻,但对于包括一些地方政府和投资机构在内的债权人的巨额损失,依然无济于事。
根据人民法院公告网的信息,“青年汽车”的债务清偿率仅为28.47%,也就是说,70%以上的巨额债务无法清偿。对于“青年汽车”来说,这是一笔“一笔勾销”的债务,但对于国资背景或私人投资背景来说,这是难以承受的。此外,这也意味着一些政府投资被浪费了,无数的公共资金被浪费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其实,纵观如今“青年车”的困境,早有“发病”迹象。至于“水氢发动机”这种噱头,根本经不起科学原理的推敲。之前也有媒体和专家对此提出质疑,但这并没有阻止“青年车”的流行,甚至成为了一些想要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地区的“座上宾”。在此期间,一些地方领导人支持他们的政纲,要求资金和土地。事实上,“青年车”本身就被指“有不良记录,在全国多地工作过,涉嫌套取资金”,有过违法行为。根据国家企业征信公司系统显示,2017年7月6日,浙江省统计局对“青年车”因提供不实统计数据给予行政处罚,但仅一个月后,“青年车”就获得某投资公司50亿元支持。
此外,在最高法的被执行人信息查询列表中,“青年汽车”被列入多达23个被执行人,而调查数据显示,该公司已涉及多达340起法律诉讼和197份裁判文书,其中大部分是借款纠纷,自身风险224起,连带风险835起。
这些风险应该是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遗憾的是,人们看到了“窗口”,却对“风险”视而不见。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车”的倒下是一场闹剧的终结,但教训掩盖不了过去。高科技产业是市场的宠儿,虽然要“高看一眼”,“爱三分”。但“水氢发动机”的例子也提醒相关部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从示范、进口、监管等方面严格把关,防止被投机者骗了。只有修补好大大小小的漏洞,才能避免重蹈“青年车”的覆辙。
◎来源|新京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47656099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