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能给公众生活带来哪些实际用途?龙的经历或许能帮我们找到一些答案。
4年多前,龙龙出生,一家人其乐融融。然而这种喜悦的心情只持续了一年,就因为龙龙身上的奇怪症状戛然而止。根据医生的诊断,龙龙患有可卡因综合症,又称早衰症,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寿命为7至20年。
因为是基因变异导致的疾病,所以不能用常规方法治疗。几年来,家里到处求医问药。在绝望的边缘,医生告诉龙龙的家人,近年来,中国在生命科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早衰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有了更多的了解。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团队与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正在探索和尝试用小分子药物治疗可卡因综合征。这个消息无疑让龙龙的家人看到了新的希望。
事实上,无论是罕见病的治疗,还是高铁、移动支付、5G等给生活带来改善的科技创新和发明。,全靠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没有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就没有今天的载人航天;没有巴斯德对微生物的发现,就没有今天的疫苗。纵观发达国家的科学发展史,基础研究的突破往往带来产业变革,催生新技术,使国家更加强大。
目前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问题,其实都卡在基础研究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曾这样解释:“基础研究就像盖房子需要的砖。你不知道某块砖有什么用,但你把这块砖搬走,房子就塌了。”
近年来,我国的论文数量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但真正具有原创性和重要科学意义的论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如何缩小差距?关键是人。
与周期短、见效快的应用技术研究相比,基础研究往往周期长、实用价值难以在短时间内显现,有的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产生重大成果。
所以支持基础研究就像池塘养鱼。要遵循它的发展规律,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助长。对于潜力大、素质高、热衷于基础研究的“鱼苗”,要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科研氛围和科学评价体系的“鱼塘”,让他们自然生长,大显身手。
“要想高,就要有好的基础;如果你想到达终点,你必须扎根。”基础研究决定了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深度和厚度。只有夯实基础研究的基础,才能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47656099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