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燕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生效。从此,无论是居民还是单位,都要按照规定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垃圾,违者将依法惩处。
这段时间上海朋友圈的十二小时无疑是在播垃圾分类。“你(扔)的是什么垃圾”,这句“拷问灵魂”的话,变成满天飞的笑话。
自嘲带来欢乐的同时,并没有减轻垃圾分类给大众带来的困扰。有网友戏称在上海不敢喝奶茶。
根据上海目前实施的垃圾分类标准,未泡完的奶茶正确的处理步骤是:首先撕掉密封的塑料薄膜,倒出珍珠等液体残渣(归类为湿垃圾),然后将塑料薄膜和吸管放入干燥的垃圾桶,最后将塑料杯作为可回收垃圾清洗。
分很麻烦,但势在必行。
据了解,中国已经是产生垃圾最多的国家。2017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总量超过2亿吨,一个城市居民每天可以产生约700克垃圾。由于快速的城市化,我们产生的垃圾每年增加4%。
目前垃圾处理方式主要只有两种:填埋和焚烧。由于我国垃圾“质量”太差,无法焚烧,填埋量大,我国一些城市已经被垃圾包围。垃圾分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其实早在2000年,政府就开始在全国推行垃圾分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宁杭、厦门和广西等八个城市被选为试点。可惜收效甚微,最后不了了之。9年后,重启垃圾分类,并以强制方式实施,也体现了政府的决心。
美好的生活环境需要每个人来维护。当我们感叹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有多干净整洁的时候,也要看到他们的人民对垃圾的态度。
朋友分享了一个八年前去加拿大的经历。起初,她不习惯那里的垃圾分类。有一次,她在公司餐厅吃完饭,把剩菜扔进了垃圾桶。当她回到餐厅去拿落在桌子上的手机时,发现坐在旁边的同事正在默默捡错的垃圾。“这让我触动很大。从那以后,我就把‘随手一扔’改成‘随手一分’。”现在,她来探亲的父母都知道:奶桶要清洗;酸奶盒不仅要洗,还要折叠成小块。
从可持续的角度来看,垃圾分类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当代的好事。虽然目前复杂的分类程序给市民生活带来了困扰,但习惯成自然。就像卖油的说的,“没别的,就是一手好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47656099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