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北京某单位干部近日利用微信群传递工作信息,导致两名错过重要安全提示的一线工人意外死亡,引发舆论关注。很多人都在思考:现在微信已经被很多单位默认为办公软件,不仅混淆了生活和工作的界限,也改变了单位的工作氛围。微信办公已经成为常态。有哪些问题?
微信是一种私人社交软件,但现在却让很多人不知所措。有的单位,该打电话确认的不打,该发公函签收的不发,工作通知在群里发。他们只能经常看手机,怕错过新闻;有的单位根本没有“下班”的概念,随时可能通过微信发出加班指令;还有一些单位强制转发工作相关内容,朋友圈已经无法“我的地盘我做主”。
“异化”最严重的是工作微信群。很多人手机里都有十几个工作微信群,满屏都是“收到”的,要费劲地向上滑动才能看到是什么。一些单位的微信群成了“夸夸群”。由于一些无形的压力,很多人被迫成为了微信群里的“复读机”,仿佛不能表扬就不是好员工。还有一些单位的微信群成了展示加班和摆姿势的“秀”…
不可否认,用微信沟通工作信息,确实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沟通成本。但是,必须警惕微信办公背后隐藏的形式主义。据媒体报道,有的基层干部仅微信群就加了100多个,每天要回复几十次“收到”二字。微信群的泛滥助长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把本该正常工作的时间花在了形式主义回复上。
今年年初,中办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将2019年确定为“基层减负年”。我们注意到,湖南省发布了《关于开展基层干部“网上减负”工作的通知》,福建省开展了精简微信工作群行动,在网上收获了不少好评。其实,不仅仅是基层政府部门,各单位都应该多听听网上关于“微信办公”的评论,切实为大家减负。
当然,归根结底,微信只是一个手机应用,问题出在使用它的人身上。微信只是一个方便沟通的消息工具。微信“异化”的根源还是在阿谀奉承、形式主义的职场不正之风。真正为大家减负,让微信群帮助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助长形式主义,还得从职场不正之风入手。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47656099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