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阳
“网络名人”博物馆,紫禁城,最近开了个好头。
自今年5月1日北京实施新版垃圾分类以来,故宫博物院已收集可回收物超过2.6吨。近日,通过官微呼吁,号召游客参与“零浪费”项目,力争在两年内建成国际领先的“零浪费博物馆”。之所以称之为“良好开端”,是因为任何一种“零浪费”的探索都有利于解决垃圾问题。
垃圾是固体废弃物的俗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固体废物产生量超过100亿吨,且呈逐年递增趋势。北京市城管委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市每天产生2.6万吨生活垃圾。如果用载重2.5吨的货车运输,可以首尾相连,绕北京四环一圈。
垃圾围城已经震撼了城市的周边环境,我们都处在无处可逃的“围城”中。
去年1月,国务院在中国启动了“无垃圾城市”试点项目。所谓“无垃圾城市”不是指不产生垃圾,而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通过推进固体废物的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最大限度降低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零浪费”的目标是一样的。如何实现?目前全国已有46个重点城市实施了垃圾分类条例,但生活垃圾分类只是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的一个环节,包括源头减量、收运和分类处理。除了城市,农村垃圾堆积问题更严重。但是农村人口密度不高,很难单独分类。这也是“无废城”建设需要区别对待的地方。
是思想和行动的先导。让城市“无垃圾”不仅是对政府管理水平的挑战,也是对市民素质的考验。社会应该从一个资源消耗体转变为一个资源循环体。这种转化能力是社会的核心能力之一,是未来的战略制高点。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无垃圾城市”的建设不仅可以解决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的问题,还可以产生数万亿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改善生活环境,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最终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共赢。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无废物城市”的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努力,在技术、资金和管理方面存在着长期的障碍和困难。这个目标不仅可以由政府来实现,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把手头的生活垃圾分好,出门带环保袋,买的东西物尽其用,减少冲动消费,做出更理性的判断,就离“无废城市”更近了一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47656099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