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琦
2020年5月15日上午9时30分,著名作家叶永烈在上海逝世,享年80岁。
在他的一生中,他做了许多尝试。年轻时就读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在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担任导演,最喜欢的职业是写作。
作家叶永烈,共发表作品180部,总字数超过3500万。作品横跨科幻文学、纪实文学、小说、散文等多个领域。他甚至写过相声,出版过相声集,其中以科普、科幻创作、纪实文学最为人熟知。他的《十万个理由》、《小灵通漫游未来》,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在我心里,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年轻人”
年届七十,叶永烈依然活得像个年轻人。
他喜欢接触最先进的技术。在他的家里,电脑、相机、复印机、碎纸机和各种最新的电子产品充斥着房间。1992年,当其他作家还在用纸笔写作时,叶永烈买了最新的“286”台式电脑,成为中国最早用电脑写作的作家之一。
他喜欢旅游,他的梦想是和妻子杨惠芬一起环游世界。在因病住院之前,叶永烈还去过古巴哈瓦那,看摇曳的椰子树、棕榈树和五颜六色的汽车,用手摆出“Yay”的姿势,和戴着红领巾的古巴少先队员合影留念。
过去,叶永烈一直是同龄人中的“年轻人”。从小到大,他都是班里最小的。在文坛上,叶永烈出道很早。11岁时,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19岁那年,他顶着“青年作家”的光环写了第一本书。
随着岁月的流逝,叶永烈从一个年轻人变成了一个老人,名字也从、老叶、叶老师变成了叶老。
“我很羡慕别人叫莫言‘莫老’,仿佛希望他永远不老。我也很佩服人们称呼任溶溶为‘人老’,好像你并不在乎老年的来临。我呢,叶老是黄而落。这本来是自然规律,但在我心里,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年轻人。”叶永烈说。
直到77岁,叶永烈才第一次真正感觉到自己老了。2017年8月的一天,叶永烈在家里搬书的时候,不小心被台阶绊倒,摔倒了,碰到了左脚和右胸肋骨,行走困难。他想:“你不能逞强,做超出你年龄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你才感觉到时间的珍贵。”
他决定花更多的时间写作和出书。三年来,叶永烈编辑出版了《叶永烈科普全集》28卷,总字数超过1408万字。它还出版了关于上海的纪录片、散文、游记和三本虚构小说。
赵,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80年代加入叶永烈的上海作家协会。他回忆说,以前在作协的各种会议和书展上,都会遇到叶永烈。他总是戴着一副镶银边的眼镜,喜欢笑,很谦虚,从不张扬,也不说很有激情的话。
近年来,叶永烈出席活动的次数越来越少。但即使不能亲自到场,他也会认真发短信,洋洋洒洒写下几百字的感言。
去年秋天,叶永烈、赵撰写的记录上海几处红色革命遗址的《洞门红色秘密》出版。叶永烈写下中共一大会址,成为他公开留下的遗言。“他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他的写作非常诚实,忠实于事实,这是非常可贵的一点。”赵对说道。“他带来了科幻小说的火种”
叶永烈曾这样评价自己的写作之路:“我不属于那种作品一炮而红的作家。这样的作家就像一堆干草。火势如此猛烈,四个人都惊呆了,但它很快就熄灭了。我是一个“煤球炉”类型的作家。点火后火力慢慢上来,持续时间长。我11岁就开始了文学之火,一直燃烧到60年后的今天。”
科普作品和科幻文学是叶永烈点燃的第一把火。他经常开玩笑说自己创造了两个亿。前者是他20岁作为主要作者完成的《十万个为什么》,总印数过亿册;后者是小灵通漫游未来中以主人公命名的手机,是他21岁完成的——“小灵通”,用户约1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十万个为什幺》《小灵通漫游未来》横空出世,成为青少年必读的书目。在《十万个为什幺》里,孩子们第一次找到了很多问题的答案:地球是由几大板块构成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是不是猴子变的?恐龙是怎幺灭绝的?
2016年4月,叶永烈携新书《历史的绝笔》与南昌读者见面。七八十年代出版了《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成为青少年必读书目。在《十万个为什么》中,孩子们第一次找到了很多问题的答案:地球由多少个板块组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是被猴子改变的吗?恐龙是怎么灭绝的?2016年4月,叶永烈携新书《历史的最后一本书》与南昌读者见面。
在《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叶永烈为孩子们描绘了一个不可想象的未来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有机器人,有气垫船,有会飞的汽车,人们家里的餐具都是钢化瓷器做的,可以吃到用蛋白质、酱油、五香粉做的人造鸡蛋。这本书一出版就印了160万册,两周内售罄,随后又印了300万册,在当时掀起了一股科幻热潮。
“他带来了科幻小说的火种。”科幻作家韩松在一篇回忆叶永烈的文章中这样写道。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1991年的世界科幻协会年会上,当时韩松还是大学生,叶永烈和他亲切握手。韩松记得,“他的手又暖又软”。
对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科幻作家吴岩来说,叶永烈也是启蒙他科幻创作的人物。吴岩说:“我一生的科幻之路,与他的影响和扶持有关。”
叶永烈介绍自己的作品。图片|微信公众号“上海纪实”对于中国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科幻作家颜屋来说,叶永烈也是一位启发其科幻创作的人物。颜屋说,“我人生的科幻之路,与他的影响和支持有关。”叶永烈介绍他的作品。图片|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上海纪录片”
当我在中学时,颜屋写了一篇关于叶永烈作品的文章。《光明日报》发表后,叶永烈也看了。叶永烈来到北京后,给颜屋打了个电话,告诉了他自己的地址。“他让我把我的作品带给他,如果不错,他会推荐给杂志社”。
此后,颜屋的许多作品都被叶永烈推荐给出版社。后来,颜屋高考失利,想放弃学业,专心写作。也是叶永烈告诫他,“要写出好的科学著作,千万不能放弃上大学,一定要上理工科大学。”
在《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叶永烈为孩子们描绘了一个不可想象的未来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有机器人,有气垫船,有会飞的汽车,人们家里的餐具都是钢化瓷器做的,可以吃到用蛋白质、酱油、五香粉做的人造鸡蛋。这本书在当时掀起了一股科幻热潮。
在韩松看来,叶永烈写的最伟大的小说是巴金的梦,讲的是中国未来要建一个铭记历史的博物馆,而且是和国际社会共建的。还详细描述了这个博物馆是怎么建的,有什么藏品。
“他是真正的科幻大师。他主张想象没有禁区。他对未来很乐观,相信科技会创造更好的社会。同时,他也深感忧虑。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他是科幻现实主义的代表。”韩松说。“作家就是作家,最好不要在前面加属性”
1983年,许多科幻刊物和科幻作家停止出版,叶永烈决定离开科普领域。
赵也是《萌芽》杂志的编辑。有一次,他看到叶永烈的一部小说,讲的是一个流亡的小提琴家非常想念家乡的故事。赵很快意识到这个人物的原型是。当时傅雷的家书刚刚出版,人们的关注度很高。赵李鸿对叶永烈说:“我知道你写了傅聪,那为什么不干脆写纪实文学呢?”
叶永烈接受了这个建议,赵的编辑部给他开了许多介绍信,请他到北京等地采访。“他的采访和写作都非常细致稳健,做事也很认真。”赵记得,叶永烈总是随身带着一个饭盒那么大的红光录音机,一个相机,一支纸笔,好像随时准备记录什么似的。
不久,叶永烈写了他的第一部纪实文学《一句家话抵得上一吨黄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把注意力转向了那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并创作了纪录片,如“四人帮”的兴衰,《邓小平的中国之变》和《陈伯达传》。
尽管如此,叶永烈并不喜欢被定义为“传记作家”。“我是一个喜欢尝试的人。我也写过相声,出版过相声选集。我也写过诗和寓言。”他说:“我觉得作家就是作家,最好不要在前面加一个属性。就像木匠一样,有时候做桌子,有时候做凳子。你不能说他是桌匠,也不能说他是凳匠。”
去过叶永烈家的人,印象最深的一定是他的书房。百折不挠的书柜里,泛黄的书籍堆积如山,一摞摞的手稿杂乱地堆在缝隙里。比书更引人注目的是旁边的铁皮文件盒。盒子里装着他这些年采访的材料,磁带,文件,信件,都分门别类贴上标签,排列整齐。
这些浩如烟海的材料中,有一部分是叶永烈收集的讣告。“讣告是生命的终结,是给朋友的告别信,也是我收藏的关于他们的最后一封信”。他总结了不同讣告的不同特点:陆星儿的讣告用彩色照片,王希言的讣告上写着“不举行告别仪式,不举行追悼会”,鲁平、石坚的讣告是“夫妻”,高士奇带着母亲的讣告是“母子”。
2014年,叶永烈决定将包括讣告在内的这些档案全部捐赠给上海图书馆收藏。因为“这些重要的资料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国家和历史。后代将不得不学习历史,这可能会对他们有所帮助。”
两年前,身体健康的叶永烈在央视做了一次演讲,这是他晚年为数不多的公开露面。那一天,他戴着眼镜,腰板挺得笔直,眼神温柔。他对台下的年轻人说:“我本来想死后在墓碑上写一句话——对不起,我不能再为你们回答‘为什么’了。后来我觉得应该改成——请来上海图书馆。”
◎ 来源|新京报微信公众号
◎来源|新京报微信微信官方账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47656099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