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鹏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为了成为状元而努力备考,十年来苦不堪言。其实不光是备考之路堵而漫长,一举成名前的考试也是如此。考场生活的艰难也让无数学子苦不堪言,甚至被形容为“三难磨成鬼,功名两个字不对”。
从杨迪时代正式建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大约有10万名进士和100万名举人离开科举考场。宫媛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对于将要承担“来自上天的重任”的同学们来说,也算是一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魄,空乏其身,无所不用其极”的体验吧。北宋中期,有一个专门的宫媛考场。
隋朝和初唐,科举制度刚刚形成的时候,还没有专门的科举考场。一般来说,官方办公区是用来举行考试的。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科举由吏部改为礼部,“初设贡院”为专门考试机构。但此时的贡院仍借用礼部或尚书省的办公区域,在考试时临时设置考场,考试结束后恢复原状。
大约在北宋中期以后,政府开始修建特殊建筑作为宫媛考场。贡院内部是一排排与世隔绝、相对独立的小房间,也就是宿舍,考生考试的地方。根据考生人数,不同地方的宫媛房子有几十套,少则三五百,多则上千。在清代,北京顺天府宫媛甚至有10420套房子,江南宫媛有20644套房子。
但是,希拉姆医院整体的宏大规模,并不能掩盖房屋之间的狭小空。每栋房子三面都有墙,但是南面没有门开着。内宽3尺,深4尺,前檐高6尺,后墙高8尺,建筑面积约1.3平方米。如此狭小空的房间,在《聊斋志异》中被蒲松龄形象地描述为蜂巢。“属宅,洞外伸足,似深秋寒蜂”。
1.3平米的房子不是每个考生都能享受到的正常待遇。希拉姆医院在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一号楼面积严重缩水,窄到“大到一个座位都放不下”的地步;短的时候“屋檐满玉梅”,前檐只等于人眉。考生不能久坐,腰酸背痛。
明清时期,地方和地方的科举考试一般三年举行一次,所以一次使用后,建筑要封三年,直到下次考试时才开放。三年了,没人收拾,棚子里满是泥、灰尘、蜘蛛网。有些房子破旧不堪,甚至无法遮风挡雨。
按照当时科举制度的规定,破损的试卷无效,回答者自动不及格。所以考生们宁愿自己被淋成落汤鸡,也要管好卷子。只是这样一来,发挥水平必然会受到影响。即使是强有力的遮风挡雨的地方,考生也要在进入遮风挡雨的地方之前,自己动手收拾一个相对干净的考试环境。几天不要离开考场。
就像今天的高考一样,古代的科举一般要考几次,持续几天。不像今天的高考,考生连续几天不能离开考场,所有吃喝撒撒都要在贡院完成。
明清考试有三种,即地方考试和会试。考生一次考试会连续三天两夜待在宿舍,三次考试后九天六夜。只有在每次考试结束后的晚上,考生才能回到居住地休息,换衣服,收拾被褥,换墨、换纸、换砚、换烛台,准备明朝的另一场战斗。
宫媛不提供食物,考生需要自带食物。唐朝的秀才陈存能,“考试前夕与家人在一起,家人有考试的食物和早餐”,他的亲戚为他准备了考试餐。在吴的《儒林外史》中,富裕的考生可以提前购买月饼、蜜橘饼、莲子饭、圆眼肉、人参、腌瓜、板鸭等山珍海味,以及阿魏等中药。韩举子囊中羞涩,或带够几天充饥的干粮,或略备五谷杂粮,考试时自己生火做饭。每家“前有灶,一筐炭,读书人用来煮茶汤”。
明清农村考试大多在炎热的八月举行,酷暑难耐。考生汗如雨下。大部分用竹筒装着的饮用水只够喝一天,接下来两天只能喝宫媛井水。但希拉姆医院的井已经用了三年,清理不够及时,水质没有保证,食物容易腐败变质。海勒姆医院经常有考生死于肠道疾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第一场贡院有四名考生病死,第二场又有三名考生病死。
贡院夜间锁院,考生只能在1.3平方米的号舍内睡觉。号舍两边砖墙上离地面大约一尺五寸和两尺五寸高的地方,设计有上下两道砖缝即砖托,用以搁放两块一寸八分厚的号板。下面的号板靠里,可以当椅子坐;上面的号板靠外,可以当桌子用,如此便组合成一套考试桌椅。考生将上面号板取下,与下面的号板一起搁放在下层砖托内,便组合成一张床板,用以在夜间休息恢复精力。
江南贡院。宫媛晚上锁院,考生只能睡在1.3平方米的楼房里。在建筑物两侧的砖墙上,离地面约一尺五寸和二尺五寸高的地方,有上下两个砖缝,即砖托,设计用来托放两块一寸八分厚的号牌。下面的号码牌在后面,可以当椅子用;上面的号码牌在外面,可以当桌子用,这样就可以组合成一套考试桌椅。考生会把上面的号码板脱下来,和下面的号码板一起放在下面的砖撑里,然后组合成床板,晚上休息恢复精力。江南宫媛
唐代进士考试一般在农历正月举行。现在是隆冬,长安冷。虽然考生们“自带肥烛、水、炭”取暖,但他们“在寒冷的雪地里席地而坐”,在楼道里席地而坐,不由自主地冻住了手脚。南宋正月乡试,考生遭到临安(今杭州)湿冷天气的“魔咒”袭击。“笔砚都冻住了,一直写不下去。即使他们才华横溢,Mock传播了他们的才华,他们老了,即使是那些不能完成的人”。明朝考试也是在农历二月上旬举行。北京的天气更冷,滴水成冰。候选人必须用颤抖的手回答问题。直到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朝廷考虑到北方二月“天气尚未暖和”,才将考试时间改为三月中上旬。事故频发,房屋逐渐改善。
吃喝生活的艰辛只是普通的事情,对考生最大的威胁是各种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候选人在宫媛白天生火做饭,晚上点蜡烛照明,冬天烧炭取暖。建筑为低矮的砖木结构,火灾等安全事故难以避免。
宋神宗北元丰末年,考试前夕东京(今开封)贡院发生火灾,14名官员和负责考试的官员(据说有40人)葬身火海。事后北京盛传“状元被焚顶”。希拉姆医院修复后,考试重新开始。确实是高中的状元叫焦涛。
阆中贡院。阆中宫媛
中国科举博物馆馆藏举人公车。中国科举博物馆的藏品是公车。
古代科举赶考考生塑像,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古代科举应试者雕像,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英宗时期,贡院火灾频发。郑桐三年(公元1438年),顺天府第一次乡试刚结束就发生了火灾,房子和卷子都被烧毁了。幸运的是,没有人员伤亡。然而后来的考生就没那么幸运了。明英宗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贡院失火,各排房屋的门和贡院大门都上了锁。10多名候选人被埋在房屋中,“被烧伤和受伤的人不计其数”。然而,法院没有从这场火灾中吸取足够的教训,更不用说改善宫媛的消防设施,导致了三年后更为惨烈的火灾。
顺治十七年(公元1463年)第一次考试时,在贡院考场巡逻的士兵生火取暖,引发火灾。负责考试的御史焦显坚守考场纪律,“砰”地一声关上了贡院的大门。里面没有逃生通道,外面没有中士可以进入希拉姆的医院灭火,以至于“烧死90多人”,烧死无数人。
事后,明英宗向已故的学者赠送礼物以示抚恤,并亲自为他们写了悼词。将法庭遇难者遗体汇合后,分成6个大坟,葬在北京朝阳门外。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天下英才之墓”。火灾的亲历者鲁融在他的《园杂记》中收集了当时人写的一首七言悼诗,说:“无论如何归鲁,避才,散为礼祸。天上种不出桃子,火里化不出桂花。英气满场争圣火,英气一夜化为灰烬。曲江今天的胜利在哪里?骨头都堆起来了。”读起来很尴尬。
除了火灾,由于建筑质量问题,其他安全事故也频频发生。清朝乾隆年间,江西吉安府院考时,考棚突然倒塌,造成正在努力的36名考生死亡,多人受伤。龙将死去的考生追赠为进士,是“秦赠学生”。
宫媛的贫困生活实际上是古代物质条件相对贫困的反映。在当时的条件下,贡院作为“人才的宝贵之地”,已经是最好的建筑之一了。北京贡院是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建筑群,而省立贡院是当地最大的建筑群,一切严谨有序,气势恢宏。
此外,Hiram医院的条件正在逐步改善。明初的房屋多为木墙板,但因火灾频繁,清代改为砖墙。为了让考生坐得舒服,原来的砖凳换成了木质号牌。但1.3平米的建筑面积并没有扩大,因为这样既满足了考生独立思考、冷静思考的需求,也便于防止作弊。
况且,按照一些学者的观点,古代科举场生活并不是完全黑暗的。因为留下这些伤心记录的大多是在考场上不满足的落魄文人。他们记忆中的考场是他们人生中最大的挫折,所以也就成了他们作品中最深的痛。对于其他人来说,希拉姆医院只是他们光明未来的新起点。相对于仕途的风风雨雨,九天六夜的考场只是一段普通的经历。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47656099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