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所多名科研人员集体离职,大部分是博士毕业,有事业编制。这在中科院系统引起了广泛关注,在网上也引起了热议。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目前已有90多名科研人员辞职,均为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安全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该所”)员工。有中层干部解释:“(核院)这两年申请不了大型科研项目。没钱,人才就走了。”另据了解,此次集体辞职的导火索是医院强迫核院换保安,核院科研人员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犯。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无论是“没项目”还是“没钱”还是换保安,都很难解释这么一大批科研人员突然一起“用脚投票”。
这些博士科研人员,平均年龄30多岁,本该追求稳定,却甘愿放弃岗位、事业编制甚至福利房。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坚定?
今年6月,知乎上有一个关于“如何评价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改革举措?”讨论。多名匿名用户表示,新上任的领导“大刀阔斧地改革”。“他不是想办法为科研人员服务,而是做出各种匪夷所思的阻碍科学发展的措施,比如扣除20%的项目经费,比如主任只有10万元项目经费的审批权!这也叫扁平化管理!”等一下。
匿名用户的爆料未必可信。然而,接连发生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和科研人员的集体离职,不免令人生疑。
众所周知,改革总是触及利益,难免有人不适应。但是我们应该更清楚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对于一个科研机构来说,改革的目的应该是激发创新活力,增加科技成果。科研人员是创新的主体,强迫下金蛋的“母鸡”离开绝对不是改革的初衷。
去年以来一个研究所只有200人。接下来90人辞职,现在还剩100人左右。“反正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
在公众印象中,一线科研人员往往比较单纯,一般不会主动惹事。而且,即使不排除个别“鞑靼人”存在的可能性,大量科研人员全是“鞑靼人”的概率也微乎其微。所以是什么激怒了“老实人”值得调查。
科研人员不仅是各自家庭的顶梁柱,更是下属单位的员工,是整个社会的宝贵财富。对公共科研人员畸形倾向的关注,也有赖于对全社会创新环境的关注。人们有理由要求一个权威的、令人信服的解释。
◎来源|本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47656099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