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兰
根据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三个奖项(物理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国家统计,日本已经成为21世纪第二大诺贝尔奖获得者。如此巨大的进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是什么原因导致日本获奖人数井喷式上升?应该归功于本世纪初制定的科技基本计划吗?
现代科学起源于欧洲,繁荣于北美,然后在亚太和世界其他地区传播和发展。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不同国家的分布演变也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轨迹。统计显示,从1901年到1949年,前六位诺贝尔奖得主分别是德国(44位)、美国(40位)、英国(37位)、法国(28位)、瑞士(13位)和瑞典(13位),欧洲占了绝大多数。日本只有一个获奖者:京都大学教授汤川秀树,1949年获得物理学奖,实现了零的突破。从1950年到1999年,诺贝尔奖的分布出现了一个转折点。排名前六的大国分别是美国(208人)、英国(57人)、德国(30人)、法国(19人)、瑞典(16人)、瑞士和加拿大(均为8人),仅美国就超过了世界所有国家。在此期间,日本的获奖人数上升至7人,但日本与美欧强国仍有明显差距。
进入21世纪(2000-201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不同国家的分布出现了新的变化。获奖国家前六名分别是美国(118个)、英国(24个,其中自然科学16个)、日本(19个,其中自然科学18个)、法国(12个)、德国(8个)、以色列(8个)。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美国和紧随其后的欧洲国家之间的赢家数量差距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亚洲的日本和以色列进入了前六名。尤其是日本,虽然总获奖人数仍少于美国和英国,但已成为三大自然科学奖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诺贝尔奖获得者。
值得注意的是,中奖的时间和获得成就的时间有很长的时间差。从官方公布的每个人的获奖理由来看,虽然进入新世纪后,日本三大自然科学领域诞生了18位诺贝尔奖得主,除了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在2006年成功创造IPS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并在6年后迅速获得2012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外,其他17位获奖者都发生在上世纪七九十年代。换句话说,这些学者获得的诺贝尔奖与日本政府在21世纪初制定的“50年30人”计划几乎没有因果关系。
通过比较日本与其他国家获奖人数的变化过程,考察日本的经济发展进程、科研和教育体系,笔者认为日本成为新世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第二大国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战后日本经济的长期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显著提高。
19世纪后半叶,日本在亚洲率先改革开放,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之一。官网诺贝尔奖候选人数据库显示,早在20世纪初,日本学者就一直出现在最终候选人名单中。但是,后来日本走上了战争的道路,经历了惨痛的教训。战后,日本选择了和平发展,在官民和美国的协助下,从废墟中重生。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实现了年均9%以上的高速经济增长,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了80年代,几乎所有制造领域的日本产品都风靡全球。1985年五个发达国家签署广场协议一年后,日元对美元汇率翻倍,日本人均GDP升至发达国家最高水平。
据调查,几乎所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国家都是各个时期的高收入发达国家。这是因为:首先,高收入国家的国民需求更新难度更大,学者往往面临更前沿的问题需要挑战。同时,高收入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更高,面对追赶后发国家的压力,不得不更加注重技术的进步。诺贝尔奖重视的突破性基础研究是引导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基础和源泉。其次,高收入国家,尤其是高收入的经济大国,财力雄厚,有条件支持耗资巨大但不一定有用的基础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了英、德、法等老牌发达国家,完全有条件加强基础研究。
(2)日本政府对科学研究的一贯支持
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统计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每年的研发支出一直保持在GDP的3%-4%,往往排在OECD国家的最高水平,其绝对额早已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90年代后,日本经济增长放缓。进入21世纪后,日本近年来的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经被韩国和以色列超越,绝对量也与美国拉开了距离。2009年后,日本已被中国大幅超越,但仍居世界第三。同时,在资金分配上,强化了竞争机制,重点支持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日本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是大学和少数高水平的国家研究机构。每年直接用于基础研究部门的支出约占GDP的1%,优先用于国立大学和研究所的运转。目前,日本共有780所大学(公立86所,公立90所,私立604所)。23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中,有5位毕业于东京大学(不包括两个文学奖和一个和平奖),7位毕业于京都大学,3位来自名古屋大学,8位来自其他8所大学(各1位)。这11所大学都是国立大学。拥有博士学位的22人中,7人毕业于东京大学,3人毕业于京都大学,5人毕业于名古屋大学,8人毕业于其他9所大学(4所国立,1所公立,1所私立,3所美国大学)(1人从两所大学获得学位)。从这23人获奖时的工作单位来看,东京大学2人,京都大学5人,名古屋大学3人,其他国立大学(大阪大学、北海道大学、筑波大学)3人,国立研究所1人,私立大学1人,美国研究机构5人,私企3人。这些数据表明,国立大学在日本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顶级人才培养中地位突出,没有辜负政府的支持和期望。
需要指出的是,强调政府支持的重要性和国立大学的贡献,绝不是贬低其他大学的重要性。特别是日本600多所私立大学,承担了全国近80%的本科教育和34%的研究生培养。庆应义塾、早稻田等一批著名私立大学的毕业生比大多数国立大学的毕业生更受企业欢迎。可以说,私立大学不仅成为培养日本各行各业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也为日本政府将宝贵的预算重点放在国立大学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3)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研究者的敬业精神。
总的来说,日本有着良好的自由、公正、合作、求实的学术环境。特别是在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教学和研究人员享有高度的研究自主权。至于研究经费的来源,主要有政府拨付的运行费(按学校和分配)、文部科学省学术振兴会的研究费、政府各部门公开发行的研究费、企业委托的研究费等。除了运行费用,其他研究费用可以自由筹集,机会均等。
晋升为全职讲师后,50%的日语教研员基本都是终身聘用,发表论文数量压力不大。如此松散的人事制度缺乏激励机制,确实有容易滋生懒人的好处,但也有鼓励长期研究、保证研究可靠性的好处。幸运的是,受日本社会“职业气质”的影响,大多数日本学者都有很强的自律意识和追求真理的毅力。日本科研人员的敬业精神还表现在他们一丝不苟、诚实的工作态度上,他们通常会非常详细地记录实验、调查、计算和分析的所有过程。这种习惯使得国际学术界在科学领域高度信任“日本制造”。当然,随着国际学术竞争的加剧,近年来日本也出现了不少学术丑闻,以理化学研究所小林春子的“STAP万能细胞”造假事件为代表。但被证实后,当事人受到了严惩。尤其是2014年的小冈田事件,除了我辞职和母校撤销我的博士学位外,她所属的“发生再生研究中心”副主任笹川林佳树(前京都大学医学部明星教授)也自杀了。学术界对造假的零容忍,维护了日本研究成果的国际声誉。
值得指出的是,从23位日本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学历来看,虽然一半以上毕业于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这两所传统名校,但获奖者的本科毕业大学却扩大到了11所,其中不乏普通国立大学。对多位诺奖得主的采访也表明,作为研究者,追求兴趣的职业精神、诚实的研究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比高考分数和智商更重要。
(4)从小培养学生喜欢探索、崇尚科学的社会环境。
日本和中国、韩国一样,在各个层面都有争议的入学考试制度,比如高考。毕业于国立大学的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村修二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然而,近几十年来,日本私立大学的名气越来越大,招生形式多样化,大大减缓或分流了中小学生的考试压力。大多数中小学开展了生动活泼的学科教育和文体活动,通过假期校外“自由研究”等传统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观察自然、了解社会的兴趣和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47656099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