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英
对于巴桑旺堆的研究团队来说,用科技手段帮助帕育村的人民和更多的牧民发展养殖业增加收入,是一项重任。
“帕育村是藏北高原牦牛养殖业科技示范效益最好的一个村。”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自治区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巴桑旺堆说。
青藏高原牦牛产区属于我国“三区三州”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牦牛是青藏高原扶贫的战略性支撑产业,也是极具发展潜力的特色优势产业。然而,由于牦牛产区海拔高、气温低、冷季长、饲养方式落后,长期以来,西藏自治区牦牛产业发展缓慢。“牦牛产区以一户为主体的经营模式为主。牦牛养殖基本处于靠天养畜、过度依赖天然草地、粗放式牦牛养殖的状态,导致牦牛养殖周期长、生产性能低、畜群周转慢、牦牛出栏率低、商品率低、养殖效益差。牦牛’夏壮,秋肥,冬瘦,春死。”巴桑旺堆说。
如何发挥牦牛产业优势,帮助农牧区牧民增收?聂荣县色青乡帕育村的科学养殖之路给出了答案。帕玉村位于西藏那曲中北部,唐古拉南麓,距那曲市区36公里,几乎每天都有4级以上大风。这个村是1993年从色青乡各村选出来的16个最贫困户83人组成的扶贫点。是聂荣县有名的“乞丐窝”。以前主要靠传统畜牧业收入和扶贫粮食维持生计。
2009年,帕玉村成立了聂荣县第一个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当时存栏牲畜290头,其中牦牛存栏仅120头。“合作社成立之初,全村牦牛养殖都是粗放型的饲养管理模式,科技含量低,生长周期长,牦牛出栏率低,商品率低,养殖效益差,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800元左右,因为没有棚舍设施,没有补饲习惯,没有良种的生产和推广。”合作社负责人韦陀说。
余村是区农科院畜牧技术示范推广点,也是巴桑旺堆科研队负责实施金牦牛科技项目的实验点。对于巴桑旺堆的研究团队来说,用科技手段帮助帕育村的人民和更多的牧民发展养殖业增加收入,是一项重任。
对此,巴桑旺堆带领科研人员提高可育奶牛比例,加大畜群结构调整力度,引进半野生公牦牛10头,可育奶牛150头,优化奶牛养殖300头,示范野牦牛、家牦牛提纯复壮技术,提高良种覆盖率。对母牦牛“一年一胎”生产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犊牦牛体重比传统配种增加了2.27倍,母牦牛连续高产达到68.6%。为解决牦牛在寒冷季节的“防寒保暖”问题,巴桑旺堆队建立了5000多平方米的两用高效日光温室。
发展畜牧业,粮草需先行。农科院的科技人员在研究中发现,聂荣县的饲草、水、土壤、牦牛都缺乏微量元素,于是自主研发了无污染、高营养的矿能舔砖并进行推广。利用牧民住宅房前屋后的空地圈和牦牛养殖的暖棚设施进行种草示范。科技人员手把手传授新的种草技术,使“冬棚夏草,冬圈夏草”成为寒冷季节牦牛饲草供应的有效途径之一。现在的聂荣县牧民,善于利用牲畜大棚,房前屋后种蔬菜种草,冬圈夏草。
帕育村夏季牦牛放牧育肥技术和冷季半棚育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增加了合作社农牧民的现金收入。
如今,在帕玉村,无论哪个季节,牦牛不但不掉膘,反而长膘增重。“自从建了暖棚、实施冷季补饲后,母牛冷季也可以产奶,犊牛也壮实了不少,连角的生长速度比传统养殖都快了很多。” 伟托说,如今,帕玉村已形成了集牦牛良种繁育、高效育肥和“聂牌”奶制品生产与加工、储运、销售“一条龙”等为一体的牦牛产业科技示范,在那曲市、拉萨市设立了畜产品销售点,人均年收入达到1.6万元。帕玉村从聂荣县有名的“乞丐窝”变成了那曲市第一个小康示范新村、首个户户党员村。
如今,在帕育村,无论哪个季节,牦牛不仅不减肥,反而会增重。“自从建了大棚,实行了冷季补饲,奶牛在冷季也能产奶了,小牛也壮多了。就连牛角也比传统养殖长得快得多。”韦陀说,目前,帕育村已形成集牦牛养殖、高效育肥、“聂牌”乳制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一条龙”为一体的牦牛产业科技示范。在那曲、拉萨设立了畜产品销售点,人均年收入1.6万元。玉村从聂荣县著名的“乞丐窝”,成为那曲市第一个小康示范新村、第一户党员村。
“西藏自治区是中国第二大牦牛产区,牦牛遗传资源丰富。2017年,全区共有牦牛457.76万头,占全国牦牛总数的22.9%。日喀则、昌都、那曲三市不仅是全区牦牛主产区,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牦牛存栏总数约占全区76%,牦牛产业空发展空间较大,科学育种迫在眉睫。”两年来,巴桑旺堆和他的团队先后赴那曲市、日喀则市、阿里区等32个县区,开展规模化牦牛养殖场建设、牦牛错峰错季育肥、牦牛养殖设施设备应用等技术服务,努力改变传统养殖方式。共举办培训班37期,培训基层专业技术人员250人,培训农牧民1600人;引导拉萨牦牛短期育肥基地建设,极大带动了周边农牧民收入。
同时,调研组还深入拉萨、那曲、日喀则、阿里4个地区20个县50多个乡镇,对牦牛养殖现状、牦牛产业技术需求、牦牛产业经营主体、屠宰加工企业、牦牛主产县牦牛肉市场等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西藏自治区拉萨牦牛产业调查报告》、《阿里牦牛产业调查报告》、 西藏自治区和聂荣县科技支撑牦牛产业发展典型调研报告。
近年来,区农科院畜牧所下大力气攻克关键技术,摸清了不同饲养方式下的年体重波动规律,初步评定3.5岁为牦牛适宜出栏年龄,明确了不同饲养条件下牦牛的最佳出栏年龄和标准体重……通过复杂而艰巨的科研攻关, 巴桑旺堆队摸清了青藏高原典型牧区牦牛畜群结构现状,提出了调整优化方案,明确了传统饲养管理模式下青藏高原不同牦牛产区牦牛的出栏年龄和出栏年龄。
结合高海拔牧区的气候条件和牦牛的生物学特性,巴桑旺堆团队还对海拔4700米以上那曲市色尼区罗马镇加贡村和西热村牦牛大棚的通风设施、取暖设备、恒温供水系统、自动分组系统等工艺进行了优化,确保牦牛舍冬暖夏凉,通风良好,最大限度地发挥牦牛的繁殖生产潜力,为推广牦牛设施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他们结合高寒牧区牦牛轮牧的生产特点,利用放牧户的闲置圈舍和夏季暖棚,筛选出适宜种植的高蛋白饲草品种,构建高寒牧区冬暖夏暖饲草循环利用模式,提出最经济、最适宜推广的饲草品种、组合和播种方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47656099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